宝宝一般从出生开始就会出汗,不过在新生儿阶段,由于汗腺的发育尚未完全,所以出汗相对较少。通常宝宝出汗的时间、频率和量都与环境温度、湿度、室内风速等因素有关,同时也与宝宝自身的体热调节能力有关。以下是不同年龄阶段宝宝出汗的一些情况:
新生儿期(出生至4周龄):在温度适宜、湿度较低的环境下,新生儿很少出汗,尤其是在睡眠时。如果室内温度太高或是孩子用力哭闹或是生病的话出汗会比较明显。需要注意的是,新生儿出汗时容易流失体内的水分和体内矿物质,容易引起脱水,所以在饮食和水分方面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。
婴幼儿期(1~2岁):在这个阶段,宝宝体内的各项机能已经开始逐渐完善,身体热应激能力比较强。不过,婴幼儿期的宝宝很容易因为体大小、新陈代谢率等原因而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。如果宝宝处于较热的环境中,很容易出现出汗的情况。父母需要特别留意宝宝出汗时的体征,以免造成宝宝因流失过多水分而出现脱水危险。
儿童期(3~6岁):在这个年龄段,儿童的活动能力和体内新陈代谢率水平较高,对热应激的适应性也增强,出汗量也因此比中国的宝宝大很多。此时,如果环境温度过高的话,儿童很容易因为被动出汗而出现脱水的症状。因此,父母可以适当减少儿童活动的热度、穿戴方面的规定,以免给宝宝的身体带来过多的不利影响。
总体而言,父母应根据宝宝的年龄、活动量、饮食摄入量等各种因素,在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,帮助宝宝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,保证宝宝的身体处于健康的状态。当然,如果宝宝出现了因出汗导致的身体不适,如打喷嚏、皮肤瘙痒、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,父母也应及时带宝宝去看医生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