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,婴儿睡的床一般被称为“摇篮”或“婴儿篮”。摇篮是婴儿用来睡觉或者安抚的一种特殊的床,它被广泛使用于各个文化背景下,不同的摇篮都有不同的形状、材质和风格。摇篮在家庭中被视为迎接新生儿的礼物,一般是由家长、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等人亲手制作。摇篮的设计通常是为了让它能够轻松移动,以便母亲可以随时照顾婴儿。
在中国古代,摇篮的形状一般比较独特,通常是带有侧翼和垂帘的,这是为了保护婴儿免受蚊虫叮咬。在一些地区,还会在婴儿摇篮中挂上茯苓袋等药物,以保护婴儿免受感染。同时,中国的摇篮也有一些象征意义,例如在有些地区,摇篮的侧翼上会刻上“日月相辉,婴儿茁壮成长”的字样,代表着婴儿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。
在西方,摇篮通常是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。摇篮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:一个是床体,一个是床架,床体通常是由木头或编织材料制成,可以放置在床架上。床架则是用来支撑床体的,通常是由四根木条构成,并且在底部加上了几个轮子,方便家长移动床垫。
在印度,摇篮被称为“席琳”,是由棕榈叶、竹子、树皮等材料制成,在整个南亚地区都有广泛的使用。在其他地区,如非洲和南美洲,也存在各种形式的摇篮,其中一些可以挂在天花板上,并悬挂在家庭中间的大树枝上。
除了婴儿的摇篮之外,古代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婴儿床,例如将婴儿放在床上的信封型携式床或宝宝麻袋。这些床都反映了当时婴儿睡眠文化的不同方面,但总的来说,摇篮仍然是最常见的一种古代婴儿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