胎动是指胎儿在子宫内的活动,从孕早期开始到出生前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。如果胎动频繁,则可能预示着胎儿的健康状况良好。母体生产后,宝宝的活动度也与孕期有关。那么,胎动频繁的宝宝出生后会不会爱动呢?
首先,胎儿在子宫内频繁活动与其后的行为习惯不是直接相关的。因为宝宝的活动度与孕期、母体饮食、母体情绪、母体体重等因素都有关。出生后,宝宝独立呼吸后,身体适应新的环境,活动度会随之减少。但是,宝宝的个体差异会使得一些宝宝出生后活动度可能会更高。
其次,从医学角度看,宝宝早期的活动度要求是有一定规律性的。不同阶段的宝宝,其活动量和类型也有所不同。
1. 新生儿时期:一般情况下,宝宝处于睡眠状态比较多,惊醒一段时间也会活跃。有时候会在哭闹、呼噜声、打嗝等表现中表达自己。
2. 1个月大的宝宝:此时活动量开始增加,手脚动作灵活、频率较高。可以抓住宝宝的小手,发现宝宝的手指收缩得很紧。
3. 3个月大的宝宝:此时宝宝的肌肉力量得到了提高,会开始尝试翻身。在觉醒状态下,宝宝也会大量运动活动身体。
4. 6个月大的宝宝:宝宝的运动活动多具方向性,比如自己能够坐装一段时间,爬行、翻滚等。
因此,可以看出,从胎动频繁到出生后的宝宝,爱动不爱动的表现是和宝宝的年龄有关。而新生儿时期,由于宝宝的器官、功能尚未成熟,宝宝不要求太多运动量,大量运动量千万不要强制。不过在适当的范围内,宝宝的活动度越高,证明宝宝越健康、越积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