胎毒黄胆是新生儿时期出现的一种黄疸病症,主要是由于母体血液中的反应阳性的抗体进入胎儿体内,导致胎儿红细胞出现破损或者贫血,从而产生胆红素的过量积累。
胎毒黄胆是在母体和胎儿之间发生Rh血型不兼容时出现的一种疾病。Rh血型分类中,有一种叫做RH-(Rh阴性)的人,他们在身体内没有Rh抗原。而Rh+(Rh阳性)的人则表现出一个名为Rh抗原的蛋白质分子。相互之间配对繁殖,即RH-母亲怀孕了一个RH+的孩子,这时母体血液会认为它是一种异物,在血液里会产生抗体对抗胎儿。到了分娩时,孩子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发生了交换,在此过程中,胎儿的红细胞中带有Rh抗原的毒素看到母身体中的抗体,破坏掉了。破坏的遗物便是大量的胆红素,过多地积累在宝宝的肝中无法清除,从而引发了胎毒黄疸。
胎毒黄胆的症状是皮肤和眼白部分变黄,宝宝还会感觉疲劳无力,食欲不佳,嗜睡等。严重的胎毒黄疸可能会引发脑炎、发育迟缓等后果,因此必须及时治疗。
预防胎毒黄胆的措施是注射Rh免疫球蛋白,即俗称的抗D药物。在分娩后72小时内,如果孩子是Rh阳性,母亲需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,这样孩子的Rh抗原就无法刺激母体产生自身免疫反应,从而有效预防了胎毒黄疸的发生。
总之,了解胎毒黄胆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对孕妇来说非常重要,及时采取科学措施预防体检,以保障新生宝宝的健康成长。